policy /创业政策

分享你我感悟

您当前位置>主页 > 创业政策 > 《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0-2022年)》解读 >

《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0-2022年)》解读

发表时间:2020-07-10

《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0-2022年)》解读


为加快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河北制造新模式。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抓紧研究制定数字经济发展系列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要求,我厅研究起草了《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一、起草过程

成立由厅分管领导牵头的起草工作专班,认真研究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贯彻省政府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学习借鉴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工业强省的经验做法,深入部分产业集群进行实地调研,摸清了各地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基础条件和问题短板,研究起草了《行动计划》(初稿)。广泛征求吸纳了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等7个部门意见,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行业专家的意见,修改完善形成了目前的送审稿。

二、总体考虑

起草过程中重点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

县域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目标在于纾解集群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我省集群企业普遍面临着精益化水平较低、数字化需求不足、创新要素短缺、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等“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共性问题,行动计划明确了“抓基础、补短板、强优势”的基本思路,确定了“基础提升-改造升级-创新应用”的转型逻辑,力争通过实施“筑基、智造、育新”工程,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是坚持需求引领

针对我省重点产业集群在产品门类、产业组织和发展模式上各具特色的实际,从需求侧出发,对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医药、建材、电子信息等不同行业,分别提出数字化转型路径,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龙头引领-机构支撑”的联动机制,努力实现生态与主体、软件与硬件、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微笑曲线底部与两端的数字化内涵覆盖,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主体、不同阶段的数字化转型需求。

三是坚持经济适用

考虑到县域特色产业数字化基础薄弱、中小企业转型动力不足等现实情况,选择从溢出效应最大化、改造成本最小化的角度入手展开数字化转型,尽量采取“微改造”、“小程序”、“二次开发”等低成本、适用性的方式,完善精益管理和要素禀赋基础,使集群企业“用得起、够得着、能受益”,促进技术溢出、资源溢出、能力溢出,撬动群体化转型,避免资源浪费,确保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三、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包括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三部分。

总体要求

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行动目标三项内容。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将数字化转型与精益化提升紧密结合,加快实现县域特色产业链条改造和集群聚变,深入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平台”融合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汇聚一批数字化工具、平台和服务,带动中小企业展开群体性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做优做强做大特色产业集群,为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基本原则。提出整体推进、试点先行;需求导向、重点突破;协调联动、开放共享等基本原则。行动目标。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侧并行施力,推进县域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形成内生化、可持续的转型基础支撑,建成覆盖各层级、各场景的改造标杆,集成一批数据链与价值链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107个重点集群加快融合,并培育出15个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升5%以上,业务信息系统(ERP、MES等)普及率提升8%以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应用率提升10%以上,电子商务覆盖率提升20%以上且年平均营业收入增速达8%、产值超百亿元的数字化特色产业集群。

重点任务

主要包括实施“筑基、智造、育新”三大工程。“筑基”工程,就是要通过改善精益制造基础、提升要素禀赋基础、优化牵手发展基础等途径,营造数字化转型的氛围,激发数字化转型的活力,形成内生于管理理念、要素结构和发展生态的数字化内涵和数字化能力。“智造”工程,强调分行业、分主体、分类别开展数字化改造,推动龙头企业平台化建设、车间现场微改造、企业加快上云、生产资源云化改造,以及分行业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园区。“育新”工程,主要针对四个不同环节明确转型路径,在前端研发设计环节,鼓励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虚拟仿真设计、网络协同研发与设计、众创众包等新模式新业态;在核心生产制造环节,重点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以及共享制造等现代化的制造模式;在市场推广环节,通过整合市场和渠道资源,树立统一标准,建设统一品牌,构建集群新型营销网络;在集群服务环节,重视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等公用设施在促进创新、提升质量等方面的作用。

保障措施

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优化要素保障、营造转型环境等四项保障措施。